山东省2007年课改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样题
(一)命题指导思想
1.语文科考试命题应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待发),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2.命题应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3.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4.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修内容的考查应立足于语文共同基础,选修内容的考查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各选修内容的命题等值,难度大体相当。
5.试题应努力体现能力立意,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6.命题应有创新意识,关注试题的个性化、开放性和选择性。
7.试题应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0-0.65之间。
(二)考试能力要求
语文科目考试应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要求,突出对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考查,具体表现为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的考查,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 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三)考试内容
1.必考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必修模块。
2.选考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四个系列,考生从中任选两个系列的试题作答。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暂不列入2007年考试范围。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为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写作题四种题型,共120分。
试卷内容及赋分:
(一)必做题:
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26分。其中
1.语言知识积累及应用,6题,共18分;
2.文言文阅读,5题,共22分;
3.名句名篇,1题,共6分;
4.现代文阅读,4题,共20分。
5.作文 ,1题,共60分。
(二)选做题: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采取长卷命题方式,超量给题,限量选做,共24分。考生从以下四个题组中任选两组作答。
1.诗歌与散文,2题,共12分;
2.小说与戏剧,3题,共12分;
3.新闻与传记,3题,共12分;
4.语言文字应用,3题,共12分。
(五)题型示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 解ji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 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 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2.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着想 暂时 和稀泥 同仇敌忾
A.zhuó zhàn hé qì
B.zháo zhàn huò qì
C.zháo zàn hé kài
D.zhuó zàn huò kài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同胞(pāo) 澎湃(pài) 哺(pǔ)育 扒(pá)窃
B.萝卜(bo) 因为(wèi) 其(qí)他 潜(qián)力
C.素质(zhì) 血脂(zhǐ) 祛(qū)除 挣(zhēng)扎
D.烧柴(chái) 刚才(cái) 裁(cái)剪 豺(cái)狼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
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
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诗编纂。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5.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湖北省江陵县一同志来信反映①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②金钱的多少③表示着人情的轻重④礼品的贵贱⑤显示出关系的亲疏⑥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蹂躏 深邃 急流勇退 各行其事
B.联袂 赝品 翻云复雨 集思广益
C.璀灿 蛰伏 明火执仗 出奇制胜
D.盘桓 羸弱 如法炮制 别出心裁
7.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按照上级布置,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映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8.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出洪 ,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②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 的义务。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 。
A.暴发 抚养 盈利 B.暴发 赡养 营利
C.爆发 赡养 盈利 D.爆发 抚养 营利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卢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
D.马教授领导的科研组研制出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具有节煤作用的劣质煤稳燃器,为节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14.下列的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1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儿。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儿,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儿。这些活儿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在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9.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 我省西部 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以来,本市各界 对震灾 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
a b c d e
活动,捐款累计 已逾100万元之巨。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损赠衣服、物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
f g i
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 到了灾区。
j k
[ ][ ][ ][ ]
20.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
①不变更原意; 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 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
2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3个)。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 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受了坏人的影响,才逐渐变坏的;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 各种 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删除部分: 、 、 。
22.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不超过60个字)
23.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24.根据信息产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信息的要点(包括价格变动状况),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今年2月28日上午,信息产业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从3月1日起,在基本不增加用户负担的前提下,电话通话费每三分钟低于0.16元的,调整到0.16元;高于0.22元的,降到0.22元。固定电话初装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000元,移动电话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500元;住宅用户同址安装两部以上电话,从第二部起不再收取初装费。与电信收费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邮资也进行了调整:平信、印刷品今后按本埠与外埠区别收费,不超重的本埠平信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60元,外埠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80元。
(不超过22个字)
25.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
(2)
26.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27.依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
28.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 ,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①
②
29.电台计划播送旅游天气预报时,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请你在下面的天气信息之间,为电台设计两段这样的话。
三亚(海南) 晴 24~32℃
漠河(黑龙江) 小雪 -22~4℃
大理(云南) 多云转小雨 12~24℃
30.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3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尺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乃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因召里中少年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难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乃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3)“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②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话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首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的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下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地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沦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为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尉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34.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信 仰
武田泰淳(日本)
将军回到故乡后和谁都没见过面,镇子上的人也不知道他回来。他是那样的憔悴,以致人们即使遇见他也认不出来。他登上了一个有着古城墙的小山丘,那上面建有他的铜像。铜像后面是一条漂浮着水藻的黝黑的城壕。铜像手持军刀,盛气凌人地俯瞰全镇。昔日的将军一边偷觑着自己的铜像,一遍默默地在那儿踱来踱去。现在,这铜像看上去仿佛变成了陌生人,显得愚蠢可笑。尽管如此,他还是苦笑着,久久不愿离去。
一天, 铜像被几个年轻人推倒了,在它还没有被搬到别处以前,就这样被遗弃在城壕
边上它那僵硬的泛着青色的铜脸仰面朝天,依然傲气十足。将军抚摸了一下横卧在地上的铜像,发现它比石头还冰冷。随意一瞥,他看见一个老太婆躬身蹲在铜像雪白的石座上。石座上放着一束鲜花:“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啊……”老太婆对他说,但没有留意对方是谁。他的儿子曾经在将军指挥的师里服役。
“因为那些遗骨啦,阵亡通知啦,全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这位大人。”她告诉他说,她每天都来参拜铜像。
“假如这位大人还健在的话,我儿子也会活着的;如果这位大人去世了,那么我的儿子也就死了。”
昔日的将军大吃一惊,不由得两腿发软,随即从老太婆和铜像身边走开了。自从那天起,他就怕遇见那老太婆。铜像尚未搬走,全身被泥水溅得肮脏不堪。将军看到自己的化身竟然落得这般凄惨、丑陋,心里非常难受。他觉得自己这样简直是赤身裸体地躺在地上遭人耻笑,心想还不如干脆掉到城壕里去。铜像下面的泥土被雨水泡得松软了,也许稍稍再把土刨开一些,铜像就会滑落下去。他背着人悄悄这样做了。一天傍晚,铜像倾斜了,顺着满是枯草的斜坡滑下。随之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四周泛起白色的泡沫,铜像沉到了壕底。他直起酸痛的腰,茫然地俯视着又恢复了平静的水面。
猛然间,他被人重重地推了一下,向前跌倒了。
“这可是你干的好事,天杀的!”暮色中站这那位老太婆。由于愤怒,她那瘦小的身躯不住地颤栗。
“你想对这位大人怎么样?对这位大人……”
老太婆诅咒他,并朝他吐唾沫,然后哭喊着跑下了小山丘。
(1)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面对铜像,将军为什么苦笑?
②老太婆为什么对将军的铜像顶礼膜拜?
(2)老太婆的儿子始终没有出现,但他却在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3)归纳并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35.阅读下文,完成(1)~(3)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的,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1)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在文中是指什么?
答:
(2)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答:
(3)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有哪些?
l 答:
l
l
3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3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东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啊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3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39.作文。
请以“责任”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立意自定,(4)不少于800字。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