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喊了多年,其结果是越喊越重,直至使学生过重的负担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拌脚石”“拦路虎”。2000年国家教育部曾把学生“减负”工作当作当年的头等大事抓,到2009年国务院下决心全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不含高中)的经济负担才有所缓解,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仍居高不下。不少人把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归咎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是不全面的。殊不知,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一方面对学生负担过重(教师负担也同样过重)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又迫不得已地成为学生负担过重的制造者。那么,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究竟有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严峻的就业压力。尽管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人均收入还相当落后,国家还没有能力保证人人都享有就业机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重要依据仍然是重学历轻能力、重关系轻实际。学历高于人的实际才能,迫使“千军万马”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下走向考大学这座唯一的“独木桥”。没有权力和关系的广大中国老百姓都无一例外地认准这样一个理: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或跳不出农门,考不上重点,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为了将来的生存,谁也不敢对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掉以轻心,这过重的负担谁都想减,可谁也不敢减。
二、落后的教育体制。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一方面仍然沿用着前苏联的模式,另一方面受着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重传授、轻自学;重书本、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育手段、教师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死读书、读死书、多做题、多考试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时间加汗水等于高质量”的口号仍指导着教育的一切行为,使得中小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
三、淘汰式的招生制度。尽管近些年大学在不断扩招,但由于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现阶段还不可能让人人都有上高中和读大学的机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中考、高考制度只能实行淘汰和选拔制,只要有淘汰就必然有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唯有不惜一切代价、抓紧分秒时间刻苦攻读,以获取中考、高考时的高分数。因此高中、大学一天不普及(当然普及后还有重点和非重点之争),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也就一天难以彻底减轻。
四、不科学的评价机制。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长期性、潜能性、综合性,大都存在评价教育成果的短期行为。而要立竿见影地评价教育教学成果,唯有比较学生分数高低及学校升学率最简单方便。为此,教育主管部门不顾教育规律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一切工作的优劣,学校不顾教育的复杂性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教师的一切工作,教师不顾教学对象的个性潜能的差异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依据,致使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导致分数价值高于学生人格的价值,一切围绕分数转。各种资料、试题、考卷便乘隙而入,成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经济负担的罪魁祸首。
五、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应该说当前有关教育教学的法规是完善的,但落实的很不到位,致使许多规章如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如教育部门规定的不准补课、不准乱订学习资料等等,不管你三令五申,还是治理、整顿,有些学校就是不执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只要有一个地方、一个学校不执行,其他地方和学校就不得不效仿,以求平衡,久而久之,教育管理部门也只有无可奈何地听之任之,过重的学生负担也就越来越重,造成恶性循环。
由此看来,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社会从观念上、从用人机制上、从招生制度上、从管理体制上、从评价体系上全方位综合改革和治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是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要前提。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好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孩子美好的生活,努力着。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